最近刷到南大食堂的新闻时,我正啃着楼下小面——手机里那张“食堂窗口摆着帝王蟹”的照片,和我碗里8块钱的杂酱面形成的反差,比重庆火锅里的冰粉还让人“跳戏”。

事情不复杂: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食堂新开了个海鲜档口,主打菜是999元一只的帝王蟹(4.2斤重,负责人说比市场价低),还有158元的波士顿龙虾、68元的石斑鱼。消息一出来,评论区立刻分成了“挺”和“怼”两派,比我以前做编导时剪的辩论节目还热闹。

挺的人说“这是后勤终于开窍了”。比如有学生留言:“我每月生活费3000,想吃海鲜但嫌校外饭店坑,食堂卖这个刚好——总不能让所有学生都吃10块钱的盖浇饭吧?”还有人翻出数据:现在大学生里,家庭年收入20万以上的占比超15%,人家有能力消费,食堂不做这个生意,钱也是流到校外餐馆。更有人举例:隔壁浙大早有海鲜餐厅,上海交大食堂里还有西餐厅,南大这步走得算晚的——“都2025年了,总不能要求食堂还像20年前那样,所有人挤着吃大锅菜吧?”

但怼的声音更扎心。有网友算笔账:麦可思数据说2025年大学生月均生活费才1744元,一只帝王蟹差不多是半个月的钱——“食堂是给学生吃饭的地方,不是搞高端餐饮的商圈。”还有家长留言:“我家孩子每月1500生活费,看到同学吃帝王蟹,会不会觉得自卑?”更有人点出本质:高校食堂的“公益属性”不能丢——“你可以开咖啡店,可以引入校外品牌,但999元的帝王蟹,是不是越过了‘保障基本餐饮’的底线?”

其实我倒觉得,争论的核心从来不是“能不能卖帝王蟹”,而是“高校食堂该先做好什么”。就像我以前跑教育口时,采访过重庆某高校:他们食堂既有3块钱的素菜窗口,也有20块的牛排套餐,还有专门的“贫困生爱心窗口”——先守住“让每个学生都吃得起”的底线,再去满足“想吃得好”的需求,才是聪明的做法。

南大这次的争议,恰恰戳中了高校后勤的“两难”:一方面要跟上学生的需求变化,另一方面又得守住公益的根。毕竟,食堂不是商圈里的海鲜店,它的第一身份,永远是“学生的饭堂”。如果能在卖帝王蟹的保证平价窗口的数量不变、质量不降——比如依然有5块钱的青菜面、8块钱的蛋炒饭,那这场争议,说不定会变成一次“后勤升级”的试金石。

说到底,高校食堂的“破圈”,从来不是靠卖高端食材,而是靠“把学生的需求放在心上”。就像我当年读大学时,食堂阿姨会给晚归的学生留一份热菜,窗口师傅会记住“要多放辣”的重庆娃——这些细节,才是食堂最该守住的“烟火气”。至于帝王蟹?它可以是菜单上的“锦上添花”,但绝不能变成“喧宾夺主”的主角。

#南大食堂卖帝王蟹该支持还是反对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