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一早翻新闻,刷到菲律宾的消息有点揪心——受台风“海鸥”持续影响,总统马科斯在11月6日上午正式宣布,全国进入灾难状态。
作为曾经跑过灾害新闻的老记者,对“全国灾难状态”这几个字特别敏感。这不是随便下的决定——意味着整个国家的应急系统要拉到最高级,也意味着台风的破坏力已经超出了局部地区的应对能力。虽然目前官方还没公布具体受灾数据,但从网友传出来的视频看,吕宋岛海边的巨浪拍碎了码头的护栏,马尼拉街头的积水漫过了公交车轮,不少居民裹着湿外套在便利店门口排起长队,货架上的泡面和矿泉水已经空了一半。
网上的讨论里,各种声音都有:在马尼拉工作的陈姐给我发消息,说昨天晚上她抱着猫躲在卫生间里,听着风“呼呼”撞窗户,感觉整栋楼都在晃,今天早上出门,楼下的行道树被吹断了三根;当地网友“Lina”留言,说她妈妈昨天收到了政府的预警短信,提前把家里的米和油搬到了二楼,“这次反应比去年快”;也有人在担心:“我外婆在宿务的乡下,那边没有手机信号,不知道她有没有接到转移通知?”还有人在转发救援电话,说“有需要的可以打这个号,志愿者会帮忙联系家人”。
其实不管在哪,面对天灾的心情都一样——怕的是“未知”,慌的是“没着落”。我想起去年在福建报道台风“杜苏芮”时,小区里的阿姨们抱着被子往地下室跑,楼下的便利店老板把最后几箱矿泉水塞给了路过的老人,那种“抱团取暖”的热乎劲,比任何天气预报都让人安心。
现在最盼的,是“海鸥”能赶紧减弱,也盼菲律宾的救援能跟上。毕竟灾难面前,最要紧的不是“有多快”,而是“有没有到”——偏远山区的村民能不能拿到防水布?海边的渔民有没有安全转移?那些被困在积水里的孩子,能不能早点被救出来?
说到底,灾难从来不是终点。就像我当年在汶川采访时,看到废墟上冒出的第一株小草,就知道:只要人在,只要心没散,总能把日子慢慢捡起来。希望菲律宾的朋友们能平安,也希望这场风,早点过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