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刷科技新闻,总刷到人形机器人的消息——要么是特斯拉擎天柱搬箱子的测试视频,要么是国内厂商的机器人能帮忙摆餐桌。但比起这些“前台的热闹”,产业链上游的“后台动作”可能更能反映行业的真实温度。11月7日,高盛一份实地调研报告,把中国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的“抢跑状态”摊到了台面上。
这份报告来自高盛团队11月3日到6日的实地走访——他们跑了长三角、珠三角的9家供应链公司,包括三花、拓普、荣泰这些行业里的“老玩家”。最直观的发现是:这些企业已经开始为“2026年下半年量产”做“提前量”——有的在国内扩建厂房,有的去泰国、墨西哥建海外生产基地,规划的年产能从10万台到100万台不等。要知道,高盛自己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才138万台,这波产能规划不可谓不激进。
但有意思的是,所有被调研的公司都没敢说“拿到了大规模订单”。用一位供应链负责人的话说:“现在客户都在测样品,真正确定的量还没下来,但我们得先把产能架子搭起来——等订单来了再建线,黄花菜都凉了。”所以大家的策略都是“逐步爬坡”:先投一部分资金建基础产线,等订单落地了再慢慢扩规模,算是在“乐观预期”和“风险控制”之间找平衡。
除了产能,产业链的“升级”也很值得关注。以前供应商大多卖“单一零件”——比如某个执行器、某个传感器,现在都在往“模块集成”走。比如做汽车零部件的敏实集团,把汽车上的精密成型、光学涂层技术用到了机器人头部组件上;拓普集团则把汽车底盘的技术改成了机器人的行走模块。“以前是卖螺丝钉,现在要卖整扇门。”一位供应链老板跟高盛调研团队说,“模块集成能提高附加值,也能让我们在客户那里更有话语权。”而这些玩家大多有汽车行业背景——毕竟精密制造、自动化生产线的经验,刚好能平移到机器人领域,也算给企业找了个“第二增长曲线”。
至于这波“抢跑”能不能成,高盛给了两个“关键观测点”:一是特斯拉擎天柱第三代机器人明年2、3月发布,二是全球人形机器人公司年底前公布2026年的订单/出货目标。“这两个事件能检验当前的乐观情绪是不是‘虚火’。”一位跟踪机器人行业的分析师告诉记者,“如果特斯拉的新机型能达标,或者各家公司的2026年订单目标够实在,说明终端需求真的要起来了;要是没动静,供应链的产能可能要先‘躺’一阵子。”
其实说到底,中国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的“抢跑”,本质上是一场“信心博弈”——供应商赌的是2026年量产潮会来,赌的是自己能抢到头部客户的订单;而对行业和投资者来说,接下来18个月的“订单落地情况”,才是真正的“试金石”。毕竟,产能备得再足,没有订单就是空转;但要是真的等到了需求爆发,先跑一步的人,说不定能吃到最大的蛋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