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3日,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旗下《清华西方哲学研究》编辑部的一则声明,在学术圈和网友间掀起讨论——这份刚入选2024年度高影响力学术辑刊的哲学期刊,竟在近期第三次撞上了投稿抄袭的“糟心事”。
作为中国西方哲学研究领域的“老牌专门刊物”,《清华西方哲学研究》2015年创刊时就定下“推动中西思想互证互参”的基调,去年刚拿了知网的“高影响力”认证,在业内以“专业、严谨”著称。前两次遇到抄袭时,编辑部都留了余地:退稿加私下警告,想着给作者“改过的机会”;可第三次之后,他们终于“绷不住”了——声明里直接划了红线:再发现严重学术不端,不仅立即退稿,还要通报作者单位,甚至在刊物和上实名公告批评。
“会不会影响作者工作?不在我们考虑范围。”这句话戳中了很多人的神经。网友里有人拍案:“早该这么硬气!抄袭就是对认真做研究的人捅刀子,宽容一次是善意,宽容三次就是纵容。”学术圈的朋友则更冷静:“哲学期刊的编辑都是‘火眼金睛’,抄袭的论文要么观点断裂,要么引用混乱,根本藏不住——这次声明,其实是给‘急功近利者’敲了警钟:别以为哲学好蒙混。”还有人反问:“私下警告是不是太温柔?毕竟抄袭一旦发表,伤害的是整个刊物的公信力。”
其实熟悉这份刊物的人都懂,它的“较真”早有伏笔——创刊10年,始终保持“一年两期”的慢节奏,每期只发10篇左右文章,要的就是“少而精”“真而深”。它想做的不是“流量刊物”,而是“代表中国西方哲学研究最高水平”的“标杆”,这种定位里,本来就容不下半点“掺假”。
就像一位哲学系老教授说的:“哲学研究是‘啃硬骨头’,写一篇好论文要读几十本原著、改十几遍草稿,抄袭本质上是对‘学术精神’的背叛。”而《清华西方哲学研究》的声明,不过是把这种“背叛”摆到了台面上:你可以不做研究,但不能毁了研究的“规矩”。
说到底,学术从不是“走捷径”的游戏。无论是《清华西方哲学研究》的“零容忍”,还是网友们的讨论,核心其实就一个——底线就是底线,碰不得。毕竟,每一本期刊的口碑,都是靠“真东西”攒起来的;每一位学者的成果,都是靠“笨功夫”熬出来的。这次声明,与其说是“警告”,不如说是给学术圈提了个醒:别让“捷径”毁了“初心”,因为最珍贵的东西,从来都不是“抄”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