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(10月25日),特朗普在社交平台的一句话,把美加这对“邻居盟友”的贸易神经又绷紧了——他明确表示,将对加拿大“现有关税基础上再加征10%”,理由直戳戳:“加拿大严重歪曲事实,还采取了敌对行动。”

所谓“敌对行动”,源头是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最近在美国电视台投的一则广告。广告里直接搬了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原话:“对外国进口商品加税,最终受伤的是美国消费者和企业。”本来是想借“美国自己的历史”提醒贸易政策的后果,没想到在特朗普眼里,这变成了“针对美国的攻击”。

更关键的是,这一决定直接掐断了两国刚有进展的谈判——就在上周,加拿大卡尼还在和美国团队协商“逐步降低部分商品关税”,想着给双边贸易“松绑”,结果特朗普一句话,谈判直接“中止”,反而往“加税”的方向走了一步。

消息一出来,两边网友的讨论立刻分成几派:美国有网友翻出广告内容说“明明是引用你们前总统的话,怎么就成敌对了?”还有人担心“加税之后,加拿大的汽车、 lumber(木材)进口成本涨,最后还不是我们老百姓掏钱?”;加拿大这边更委屈,“我们只是摆事实,怎么就成‘搞事情’了?”

其实美加这对“老伙伴”的贸易摩擦从来没断过,但这次的导火索特别“接地气”——一则广告引发的加税,反而让大家更看清一个现实:贸易政策里的“情绪”,有时候比“数据”更有冲击力。就像有专家说的:“本来是政策讨论,结果变成了‘谁更硬气’的博弈,最后受伤的还是两边的普通消费者。”

现在大家都在等后续:特朗普的“加税令”会不会真的落地?卡尼会不会反击?但有一点很明确——原本想“降温”的贸易关系,这下又被“烧”得更热了。而最无奈的,可能是那些靠美加跨境生意吃饭的小老板:“昨天还在算降低关税能赚多少,今天就得重新算加税后要亏多少。”

贸易从来不是“非黑即白”的游戏,但当“情绪”盖过“理性”时,最受伤的,永远是那些藏在政策背后的普通人。